恒大的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

恒大暴雷以后,媒体似乎一直非常关心恒大的美元债,其实美元债务只是恒大偌大债务中的一小部分,其中绝大部分是商票和人民币信托,对于这部分债务,媒体的发声就很少了,其实这个才是导致金融的危机最大的根源。

根据恒大财报,恒大有息负债涉及银行128家、非银金融机构121家,贷款余额3684亿元,境外债务1852亿元,国内贷款余额最高的十家银行分别为民生银行(293亿元)、中国农业银行(242亿元)、浙商银行(113亿元)、中国光大银行(105亿元)、中国工商银行(103亿元)、中信银行(94亿元)、浦发银行(92亿元)、兴业银行(81亿元)、江西银行(77亿元)以及盛京银行(70亿元),标普2020年研究认为,恒大合计5710亿的金融负债占中国160万亿的贷款总额和280万亿的资产较小,恒大庞大的隐性债务虽然具有风险但本身不会引起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整个银行系统对恒大敞口达4000亿元,其中盛京银行对恒大敞口最大,其次为民生银行,但民生银行已经在采取行动缩减敞口[161][162]

那么从银行角度来看,国内的这些银行对房地产企业和地方城投的债务有多少,其中有多少是有风险的债务,对此媒体不太敢爆料。那就让大家来猜吧。。。

淄博烧烤的另一面

最近看到淄博烧烤非常火,网上报道有人专程做火车去淄博吃一顿烧烤,也有视频直播报道淄博人热情好客,童叟无欺,主打一个诚信,游人络绎不绝,一副繁忙的景象。

几天过去,淄博烧烤的新闻布满所有媒体,感觉这个烧烤大有来头,已经超出我能理解的范围。但是反过来想,有人聚集就需要有饮食,烧烤作为淄博的美食,当人们聚集在淄博,自然而然的吃上一顿烧烤,不需要外地游客,也不需要铺天盖地的宣传。除非淄博的烧烤缺少了食客,需要热情,淳朴,好客的淄博精神来感染外地人。

想到此处,我终于明白了淄博政府的良苦用心,淄博主导的不是烧烤,是诚心,淄博需要用这样的一场运动来证明自己变革的决心。东北才是烧烤美食的发源地,但是现在的东北缺少人气,烧烤摊难以见到大量的年轻打工人。山东淄博不想做第二个东北,于是用烧烤来对八方来客一表决心。

祝愿淄博经济转型成功,不光是烧烤,可以用更多的产业来聚集人气,用淄博的好客,诚信来招揽天下人。

从篮球假球看国家治理

江苏男篮和上海男篮打假球遭受篮协处罚,从媒体发布的新闻来看,篮球第一次遭受来自球迷的舆论压力。这次观赛的上海球迷表示看不下去了,篮协第一次有了要讨好衣食父母的想法。最近足协打黑给篮协树立了一个榜样,中国的足球走到今天,也是让所有球迷心灰意冷。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国家治理,政府的政策制定,或者说县/市级领导制定政策,需不需要考虑民众的想法,民众对地方权力如何约束,这个才是中国强大的根基。“流浪地球”里李雪健扮演的领导制定决策从不考察研究,也没有相关机制约束他的决策,这个才是中国最大的危机。

李约瑟难题和中国历史的兴衰

林毅夫在北大的上课录像,记录一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y1H7R4/?p=2&spm_id_from=pageDriver&vd_source=b9cefe1450f8745cdf7b65156442e31e

林教授的观点很正确,对于所有的理论都要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要分析理论的逻辑是否自洽,分析理论的前提是否合理。

那么林教授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述就很明显回避了如下的要素:

  1. 当时英国的政治环境
  2. 贸易障碍和关税
  3. 法治
  4. 自由市场
  5. 地理位置

有资料说宋朝 GDP 占当时世界的 60%,鸦片战争时清朝 GDP 占当时 40%,那时候就能计算 GDP 了?(转)

这是个流传甚广的谣言。

几乎每一个讲宋代 GDP 占全世界 60% 的文章,都会引用著名历史经济学家 Angus Maddison 的数据作为佐证。然而 Maddison 的原文里明确有写,公元 1000 年,宋代 GDP 占全世界的 22.7%。而且他也明确指出,这个数据是他猜的。他的原话是“guesstimate”。那么为什么会有宋代 GDP 占世界 60% 的言之凿凿的谣言出现呢?原因在下图:

该图节选自 Maddison 的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可以看到公元 1000 年,宋代 GDP 估计量为 26500M 国际美元,世界 GDP 116790M 国际美元,宋代大约占不到 23% 左右。

之所以会误传成 60%,是因为上图绿色圈中有一个数据,叫亚洲 GDP(除去日本)。这个数据刚好是世界 GDP 的 60%。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会,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因为 Maddison 在这部 300 多页的著作中,中国 GDP 的数据仅仅在这张附录图表中出现了一次,之后也没见哪个经济学家引用过这个数据。而亚洲 GDP(除去日本)这个数据在论文中出现了不下几十次。而之后的经济学家再引用这本书的时候,也有过引用。最早传谣言的人估计觉得,亚洲除去日本大概就剩中国了吧,然后就把这个当成了中国的数据。

实际上,宋代 GDP 占世界 GDP 总量 22.7% 也非常扯淡,根本不能采信。因为 Maddison 本人也缺乏数据。这也是为什么 Maddison 虽然算出了这么一个数,但是在整部著作里只提了一次,因为他自己都不相信。这个数据怎么得来的,在他的一篇论文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有写。

我大概概括一下。意思就是 1500 年前的农业时代 GDP 主要靠农业产出,工业服务业比值很小且固定,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都差不多。然后 Maddison 对比了下史料,发现中国宋代的农业技术和亩产比欧洲强一点,商品经济也强一点。以前已经有人研究过欧洲和平时期农业社会人均 GDP 大概是 500 国际美金,然后他估计中国大概比欧洲强个 20% 吧就是 600 美金。然后再乘以人口。最后再通过 1820 年世界 GDP 数据,除以一个恒定增长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 0-0.1%,我有印象但是想不起那篇论文叫什么了)倒推调整一下,然后就整出来了。之所以做这个调整,是因为 Maddison 是个原教旨主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相信技术进步率恒定的情况下,GDP 长期看是个平滑的指数增长,短期危机后一定有恢复性反弹。这个和现代经济增长数据拟合很好,但是用在古代 GDP 估计上完全没有依据。说实话 Maddison 本人文章重点根本不是这个,他就是随口一说,根本没有拿这个数据做证据的意思,不能听风就是雨。

So,我觉得可以终结这个问题了。

补一张图,注意是 guesstimate 不是 estimate:

引用:

Maddison, A. (2007). The world economy volume 1: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volume 2: Historical statistics. Academic Foundation.

Maddison, A. (2007).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Edition, Deve.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呀,经济史不敢妄言,随便说说吧。

首先,Maddison 的数据声誉确实不是太好,这里的数字也不太靠谱。非常尊重他的努力,但拿他的数据写论文怕是不太行。

第二,古代的 GDP 能不能算?当然可以算。算出来是否合理?也可以算比较合理的指标。只要计算比较全面科学,GDP 可以做当时物质生活水平的一个不错的反映。之前也看到有人提到 Van Zanden 的工作,这个大家还是比较认的。

第三,合理的 GDP 估计一定要按国民账户做分类核算,不能猜。这方面研究最精致最典型的就是李伯重老师对华亭娄县地区 GDP 的研究,做得非常清楚。大到政府开支、房屋修缮,小到打铁木作、豆饼花肥,都做了核算。这里的估算不是猜的,基本都有方志、档案、农书等做支持,这才是合理的研究态度。

最后,回到中国,管汉晖老师对明代 GDP 也做了一些研究,得到明代人均 GDP 大概是 200—260 美元之间(以 1990 年美元计算),远远达不到 600 美元。这个研究还是比较可靠的。他们也用了很多一手资料。至于宋代的估计,那就有点姑妄言之的意思了吧,根源还是资料不够。

胡说八道,姑妄听之吧。

转发自: https://daily.zhihu.com/story/7985823

为什么年轻人需要遭受社会的毒打

成长过程的苦与乐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一个现代人在城市有空调,电视,马桶,生活质量远比明朝,清朝的皇帝过得好。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总希望自己过的越来越好,不断的物质需求就需要努力工作挣钱,但是挣钱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现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远大于90年代的国企,竞争,事业都是常态,大学毕业工作买房,成家立业,如果在北上广工作,没有父母的资助,普通家庭的孩子要为租房考虑,买房是奢望,有了娃以后又要考虑学区房,生了二胎要考虑换大房子,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但是收入可能就只有那么多。

男生努力挣钱的同时可能冷落了自己的女友,不在一个城市工作,分手也是常态。

电商的流量逻辑

用户购买产品的2个关键因素是: 需求和价格。在传统线下渠道,如果有个位置好的铺面就能增加曝光率和转换率,在商品是同质的情况下,拥有好的位置就拥有流量。但是电商改变了这个逻辑,用户在上网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如果店铺出现的位置靠前,那么流量越大,所以对于同质产品泛滥的淘宝,天猫来说,通过流量销售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这个和收店铺的租金是同样的道理。

淘宝和天猫拒绝百度的爬虫,就是要自己掌握流量的入口,实际上这个举动断了百度的最大的收入来源,也最终把百度逼向了赌博和医疗广告的不归路。

芯片行业和全球供应链

芯片是全球供应链的产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依赖本国的技术和公司进行独立的生产,连美国都不行,华为进入实体名单,脱离全球供应链,基本上就和芯片行业脱钩了。

中国制造芯片的呼声很高,但是这其中的代价又有多少普通百姓能真正的了解呢。

真正的富人思维共分 4 层,你在第几层?(转)

“如果有一天,我财富自由了,我就……”

省略号部分,请大家自行填充。我猜,你一定幻想过自己财富自由的那一天。

但财富自由哪有那么容易,如果没有对财富自由的正确认知,你绝对不可能实现财富自由。

有一个现象,很多年轻人,90后甚至00后,居然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这很恐怖,财富自由是很多人幻想了一辈子都没做到的事,这些年轻人凭什么?

还有一个现象,以前那个能力与你相当,出身并不比你好,还没你努力的同事,有一天突然年薪百万了。

你一定满脑子都是问号,为什么啊?

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财富自由有正确的认知,并付诸了行动,而你并没有。

什么是财富自由?在众多解释中,我最认可李笑来老师对财富自由的定义:

所谓的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你可能会说,搞错了吧,财富自由不是钱的自由,而是时间的自由?

这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但你没有看错,上面这句话,就是对财富自由最本质的解释。财富自由最重要的,不是财富,而是时间。

你去看所有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他们是不是都把时间看得极为重要。

为什么?

因为时间是唯一的、每个人都相同、无法凭空创造的最稀缺的资源。

然而,大多数人每天的工作,都是拿着最稀缺的时间换取少得可怜的金钱。

明白了财富自由的定义,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接下来才能谈赚钱的4层境界,因为这4层境界,每一层都和时间有关。

当你考虑要不要换工作,当你思考未来的方向,当你幻想着财富自由,如果你理解了赚钱的4层境界,你就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01

工作的本质

是价值交换的过程

你怕老板吗?

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还用问?当然怕,工资得老板发,老板是我的衣食父母。

怕老板是员工的基本心理状态,这很正常。但有些人,并不怕老板,他们敢给老板提建议,敢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敢和老板吵架。

为什么?

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他们是用一种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老板的关系,他们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知道这只是合作的关系而已。

你工作了这么多年,探究过工作的本质吗?

所谓的工作,其实是一个价值交换的过程——出售你的时间和能力,通过公司进行变现。

所以,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怕老板了吧,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价值交换的过程。

公司雇你,是因为公司需要你的能力,需要你的时间。而你,用时间和能力,换取金钱的回报。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算是进入了赚钱的第一层境界。

处于第一层境界的人,我称为打工者,这也是绝大多数职场人士的身份。

所谓的打工者,其实就是单纯的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换取老板的工资。他们的同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

典型的打工者思维是:我是给老板打工的,老板让干嘛就干嘛,公司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换取工资。

他们更关心,老板给多少钱,钱什么时候到账,年底奖金有多少,明年会不会加薪。

所以,处在第一层境界的打工者,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单位时间所创造出的价值,以便换取更高的工资。

虽然提高自己单位时间所创造出的价值,线性的发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想要财富自由,这还远远不够。

所以,在第一层,我建议你不要待太久,否则会麻木,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工作多年,至今还停留在打工者这个层面,无法自拔。

02

你的成长

才是你的第一目标

工作中,什么最重要?

答案是,你的成长。

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却成不了专家?

因为你陷入了低水平的重复,你用打工者思维,把1年经验用了10年而已。

刚才说了,工作的本质,是价值交换的过程,所以打工者出力的程度是和老板给多少钱成正相关的。

他们只能被动的成长,不去碰新的事,不给自己招惹麻烦,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呆着,每个月拿固定的工资就好。

但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总是把很多有挑战的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主动寻求变化,做很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

这类人通常会被人看成傻子,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老板就给那么些钱,你还要自己多干那么多的活儿,这不是傻又是什么?

TA真的傻吗?当然不是,TA只是和打工者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比起每月的固定工资,TA更在意自己的成长。

打工者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被动的成长,而这类人,他们主动寻求成长,我把这类人称为成长者。

两者最大的不同,打工者给老板打工,成长者给自己打工。

所以,同一份工作,有的人却能做到收入翻倍。

如何做?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两次就好了:

一次出售给老板—— 因此获得了工资;

一次出售给自己—— 因此获得了成长。

成长者是赚钱的第二层境界——把同一份时间出售两次,一次出售给老板,一次出售给自己。

成长者所考虑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值钱,所以他们是给自己打工的,给老板打工只是顺带的事。

对成长者来说,工资并不是他们考虑的第一选项,他们更在意所做的工作,能不能给自己带来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进而产生复利效应,在未来产生更大的收获。

这其实就是投资思维,把一切都投资到自己的成长中。

投资的本质,是跨时期的收益最大化,以及风险最小化。

这个跨时期,包括现在,也包括未来。所以,投资你的成长,是在投资你的未来。

社交媒体上有一个著名的励志公式:

你每天成长1%,一年后,你就成长了38倍;

你每天倒退1%,一年后,你就成了渣渣。

尽管这个复利公式是励志公式,真实情况却根本做不到。但是,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一切的成长都需要你时间的积累。

为什么做不到?

所谓的复利公式,其本质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不断循环。

你每天的进步不可能每次都能加强到明天的工作,所以肯定做不到。

虽然做不到,但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事值不值得做的判断方法,可以从价值和复利这两个层面来判断。

价值,对应着当下,可以是心智、情感、身体和物质等层面,复利,对应着未来,指现在做的事对未来有没有价值。可分为4个象限:

高价值、高复利:锻炼身体;找到真爱;习得一种思维模型。

高价值、低复利:买当季流行衣服;玩手机游戏;看网络小说。

低价值、高复利:学习写作;读哲学书;刻意练习一个技能。

低价值、低复利:漫无目的的刷微博;关注各种明星的离婚新闻;窥视陌生人隐私。

毫无疑问,你一定要选择高复利的事做,不管现在的价值是高是低。

你要选择一份工作,就可以用这4个象限来做判断。

如果这份工作不能给你带来高复利,那不管老板给再多的钱,我劝你都不要做,因为在工作中,成长,才是你该考虑的第一目标。工作中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成长。

如果这份工作没有成长,那你只是在廉价的出售自己的时间,是一个打工者。

所以我不会建议别人下了班后还去兼职开个滴滴,因为这不能给你带来高复利。

就好像餐厅里的年轻服务生,端出来的是饭菜,端进去的是青春。

没有任何歧视,这只是现实。现在很多所谓的白领其实也是一样的,每月上着固定的班,领着固定的工资,本质上,和端菜的服务生,没任何区别,都是打工者思维。

最近几年流行一种叫做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指一个人做多份工作,来获取多份收入。

很多年轻人都心向往之。

但你可别被表象给迷惑了,那些盲目跟从的人,根本没有明白斜杠青年的本质是什么。

我要告诉你,斜杠青年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是你能力到达了一定水平过后,发现好多事都可以做。

这只是你同一种能力的不同表现方式而已,但很多人,把斜杠青年理解成了兼职,去做了很多事,但这些事却没有内在联系,并不能给你带来成长。

切记,斜杠青年不等于兼职。

前段时间,甲骨文裁员900人。

为什么?

这就是打工者的命运,没有投资思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跨时期的收益,因为没有成长,就只有少的可怜的工资收入,而风险却达到了最大。

所以并不是时代抛弃你,时代一直在进步,而且从来没有停过,唯一的解释,就是你自己抛弃了自己,放弃了成长。

03

赚钱的最正确姿势

是躺着

第一层境界——打工者:同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第二层境界——成长者:同一份时间,出售两次。

第三层境界,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就是把你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我把达到第三层境界的人,称为IP者。

如果说,打工者是给老板打工,成长者是一半给自己打工一半给老板打工,那IP者就完全是给自己打工了。

那如何做到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呢?

举几个例子。

薛兆丰老师是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师,以前在学校上课,但后来,他在得到APP开设了一门叫做《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的音频课,至今已卖了40万份。

从央视出来的樊登老师,创立了樊登读书APP,每周通过视频解读一本书的精华知识点,至今已有1800万用户。

从新东方出来的李笑来老师,2005年写了本书《TOEFL 核心词汇21 天突破》,2007年写了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这两本书,至今依然畅销。

不管是薛兆丰、樊登还是李笑来,他们所创造出的价值,都是一次创造、永久收益,只要创造完成,以后所花的时间,几乎为0.

你可能会问,这些人都是顶级的大咖,普通人根本做不到。

那我再举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例子。

PPT应该是每一个职场人士都必备的技能了,但你每天用这项技能都只是为了给客户演示,给领导演示,你有没有想过用它来赚钱?

有个人叫冯注龙,90后,通过制作PPT模板,连续3年获得WPS年度最佳设计师称号,光靠PPT模板就年入百万了。

这还没完,这哥们又跑去开了一门PPT的课程,教别人怎么成为PPT大师,现在他已经年入千万了。

同样一个技能,你只是停留在“用”这个层面,但有人的想法就不一样,TA会把这项技能的核心提炼出来,然后出售给更多需要的人。

这就是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的例子,有人说30岁后,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追求“睡后收入”,这就是典型的例子,只要创造完成,即使是躺着睡觉,也能把钱挣了。

你是不是也想达到这种境界,那该怎么做?

前提是,你得先成为一名成长者,成长不仅仅只是在公司的行为,每个人的业余时间,才是真正拉开差距的时候。

还是回到工作的本质,工作的本质是价值交换的过程,你提供的价值,是真正被需要的,不仅被需要,而且还有很多人需要,你才能把它卖出去。

所以,要做到IP者,有三个步骤:

首先,你得创造独特的价值,被人需要,而且是一次创造,终身受益;

其次,你得被很多人需要;

最后,你得找到需要你的人。

04

用钱买别人的时间

是最划算的买卖

第一层境界——打工者:同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第二层境界——成长者:同一份时间,出售两次。

第三层境界——IP者: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

到了第三层境界,你发现你自己的时间价值已经到顶了,同一份时间已经出售多次了,还能怎么提升?

这也就是赚钱的第四层境界——用钱买别人的时间,创造了价值,然后再卖出去。

我把这类人称为资本者,有两种典型的人群:老板和投资人。

老板买员工的时间,创造产品或服务,然后卖出去;而投资人买的是老板的时间。

所以说到底,还是时间的买卖,只是到了第四层境界,时间是别人的时间。

这个境界的人,经常用钱买时间。

你去观察就会发现,为什么老板要请助理、要有司机、要坐头等舱?

因为他们觉得值啊,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时间,所以他们考虑问题是从时间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钱的角度来考虑。

他们把琐碎的事交给助理,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这事在他们眼里,是划算的。

还有的人,在没有喝酒的情况下,也请了代驾,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在车上休息,或者处理一些更重要的事。

这些都是在用钱买别人的时间。

05

普通人在复利效应下

会积累成奇迹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了?

原因是现在的成功案例太多了,大家都在宣扬成功,这并没有错,但是在看的人眼里,就会不自觉的和自己做比较。

越比较,就越有压力。

适当的压力其实是好事,但如果压力变成了压垮你的重物,那就太不划算了。

别人的成功,其实是因为TA在成功之前,就已经找到了方法,并不断的努力,所以你只看见了TA成功的结果,而没有看见TA成功前的迷茫与焦虑。

就好像现在的朋友圈,所呈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都是一段时间内,某个精彩的瞬间,但那些不美好的一面,那些伤心难过,那些痛哭流涕,你是看不到的。

所以,你不要因为别人的结果,而打乱了自己的步伐,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的。

这篇文章,虽然说的是赚钱的4层境界,但我最想告诉你的,并不是赚钱,而是成长。

你只有成长了,你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被更多人需要,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赚钱只是结果,成长才是原因。

所以,多一些耐心吧,现在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成长。

普通人,在没有资源,没有背景,靠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再有一些耐心,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其实就是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只要你有着复利思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复利曲线的拐点,很快就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而且,会比你预估的时间,还要快。

很多事情,都是坚持到了拐点,才会爆发出效果:

胡炜炜做了10年的汽车记者,才创办了摩拜;

六神磊磊在新华社做了8年记者,才踏入自媒体行业;

papi酱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生,在网上发布了几千条视频,才开始火起来;

连岳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了全职写作的作家。

所以,多一些耐心和坚持吧。

那些创业成功的人,都是创业了很久的老手了,只是以前的积累,你没有看到而已,你看到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再说,那些失败的案例,因为你看不到,所以无感,但是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多到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地步。

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没有积累,只是在还没有等到拐点的时候,就放弃了。

得不到任何反馈,这个时候,唯一的反馈只能是自己,你只能笃信自己。

在商业上,有一个著名的三级火箭战略,这是从火箭的设计原理借鉴过来的,火箭是靠自己把自己给推起来的。

而在商业上,三级火箭具体如下:

第一级,搭建高频头部流量;

第二级,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我知道你没看懂,举个例子,360的第一级火箭是免费杀毒工具,第二级火箭是从免费杀毒工具变为安全网络平台,第三级火箭就是它最终承载的商业闭环,从安全浏览器和网址导航的广告收入,获得企业的经营利润。

其实,赚钱的4层境界,也是符合三级火箭的原理,从打工者,到成长者,到IP者,最后到资本者,都是一级一级自己把自己给推起来的。

所以,现在在哪一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推自己。

我以前挺理想主义的,认为做事考虑钱,是一个很俗的事,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虽然现在我也挺理想主义,但对钱的认知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

赚钱,并不是为了享受虚荣,而只是不想被社会的惯性所控制。

钱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但能够让你摆脱很多痛苦。生在地球上,人是社会性动物,有些宿命,终究逃不掉,唯有正面面对。

举个例子,在你没钱的时候,如果你的家人生了重病,会是什么感觉?

所谓的自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的自由,一种是精神的自由,钱能给你带来社会的自由。

虽然钱很重要,但你不能把你的目光盯在钱上面,而要把目光盯在创造价值上,还记得上面说的工作的本质吗?

你越想靠近钱,钱反而会离你越远。

你应该把目光放在成长上,放在创造价值上。还是那句话,赚钱,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火箭把自己推上天空,并不是飞得越高越好,而是为了把一颗星星挂在天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