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2020年计划要怎么定?(转)

导读: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但却是最容易被企业家忽视的。管理是依靠计划管理来展开的,管理者不会计划管理,就无法展开管理的活动。2020年马上到来,该如何制定有效的2020年计划?

我一直认为大家对于管理最基本的东西准备得不够充分,在日常工作中有非常多的浪费,或者太辛苦。你为什么会那么辛苦?因为你想做的事情下属没有做、很多人做的事情并不真正产生效益。

这些错误不应该发生,我们怎么解决它?在岁末年初的时候,我就选一个角度——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大家最容易忽略其管理价值的一个职能。对于很多管理者而言,计划只是一个纸面的文本,是年初上交的提案、年底总结的参照,在管理过程中用计划管理职能工作的人并不多。

大家记住,计划是管理中最基础的职能,管理是依靠计划管理来展开的,管理者不会计划管理,就无法展开管理的活动。

01 不要和老板讨论目标,该讨论的是资源

什么是计划?计划是用合理的行动实现不合理的目标。

计划有两个重要的特性需要大家了解,对于这两个特性如果不了解就会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1.目标是不合理的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希望目标合理,但是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因为目标是一种预测,没有人敢说预测是合理的,而且目标是一种决心,你发誓要做什么,目标就会出来。目标其实是你自己战略的一个安排,决定目标的是三个要素:你对未来的预测、你下的决心和你的战略想法。这三个要素都决定目标是无法合理的。

我常常开玩笑说目标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拍出来的这个目标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你的团队跟你说这个目标不合理,希望合理一点,你可以直接回答:目标本来就不合理。

设定目标的时候,并不是看企业自身具有什么资源,具有什么能力,这些企业是要考量,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发展的趋势以及所面对的竞争。如果不能够基于这些来设定目标,而是基于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来设定,也许目标合理,能够实现,但是当目标实现的时候,也许你的企业已经被同行和市场淘汰。

所以,在今后的管理中,请不要去探讨目标的合理性,因为它一定是不合理的。对于目标而言,不是探讨合理性,而是探讨必要性,这是计划的第一个特性。

2.实现目标的行动必须合理

计划最真实的含义是什么?就是确保行动合理,能够找到资源,以实现不合理的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

·不要和上司探讨目标的合理性问题;

·要和上司探讨资源的问题。

我遇到一些经理人跟我说:陈老师,老板给我的这个目标我估计实现不了。我会跟他说:你这样老板就会换掉你,我教你一个办法,如果老板给你的目标你觉得不能实现,你就去跟老板说,老板这个目标太好了,但是你能不能多给我几个人、多给我一点预算、多给我一点支持,我会拼全力帮你把目标实现。

要记住,和老板之间不讨论目标,该讨论的是资源,因为你并不知道老板的压力,你并不知道他的决心,你也不知道他对未来的判断,所以你跟他去讨论目标的基础实际上是没有的,他请你来就是让你去实现目标的。但是你可以跟他讨论你特别希望得到的支持是什么。

好的管理者,一定是承接目标,但是寻求资源,只有主动承担目标且不断地寻找资源的人,才能够体现出经理人的本色。

因此,目标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实现目标的行动,也就是寻找资源的行动要合理,只有行动合理了之后,目标才会实现。某种意义上讲,计划就是行动的安排。所以我们要求大家一定要记住:没有行动的计划是无效的,没有计划的行动是致命的。请在实际工作中确保计划是有行动的,而行动是有计划的。

02 制定计划的三个步骤

在认识了计划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到底应该怎么制定计划。

做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骤。

第一,找策略的差距。

在做计划的时候,关键是找策略的差距,就是你将来的目标和你现在的目标之间有一个策略的差距。我们在谈整个计划管理的时候,大家常常喜欢分解目标,但计划管理的核心不在于目标的分解,而在于发现策略性差距的机会在哪里。

策略性的差距到底从哪里来?其实就是你要对未来有一个构想,因为你只有对未来有一定构想的时候,你才可以知道我们怎么能够不断地去让这个策略的差距变成现实。

我给各位一个建议,你们在讨论2020年计划的时候,能不能够一起先坐下来,不管数字,仔细去想象一下2020年你所在的领域:

·会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

·会有什么顾客最想要的事情发生?

·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发生?

·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

如果你能把这四样东西讨论出来,我相信你的策略性差距的点就会找到,因为策略性的差距点完全是你对未来的一个构想。

当然,这里有风险,假如你构想的情形跟实际情况不一样怎么办?

这就到了制定计划的第二步,任何公司的年度计划都应该有风险应对策略。

这个风险的应对策略让你能够面对这些变化。

第三步,必须很清楚地做出行动的选择。

我做总裁的时候,每年从10月到12月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工作就是跟所有承担绩效的负责人讨论他明年的事情,一个一个单元去讨论行动的方向。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行动方向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想把利润提高一个数,比如8%,你会发现有两种方法可以做,一种叫提高销售额,一种叫降低成本。你们会选哪个方向?

我来告诉大家,最重要的是辨别方向——如果你是在行业比较领先的位置上,你就必须通过降低成本做。如果你是行业里很小的企业,你就必须通过提高销售额做。这就是行动方向。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我们的行动方向能够指向我们的目标。你们一定要跟团队去讨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的团队就没有办法去操作,你必须在实现目标的行动选择上和你的团队达成共识。只有不断达成共识,你公司每一年的销售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03 保证计划有效的三个要素

计划作为管理职能,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取决于计划是否有效。大部分的情况下,人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往往采用先让下面的分公司或者部门确定分公司或者本部门的计划,再汇总到总公司来集成,之后确定计划的方式,因此计划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因为人们确定计划的目的不同。

如果考核是完成计划就给予奖励,分公司就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计划目标小一些,而如果匹配资源是和计划目标值挂钩,分公司就会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计划目标,不管最后是否实现,先获得资源再说,因此这样制定计划的方式是非常错误的,需要纠正过来。

如果要保证计划是有效的,就需要从总公司层面确定计划目标以及资源安排,因此计划一定是财务部门和计划部门一起统筹来制定。所以计划是先由财务部门确定预算,确定可以运用的资源有多少,之后再安排目标和资源的分解,计划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

除了预算之外,保证计划有效性的第二个关键是激励政策的安排。也就是说,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激励政策也需要同时确定下来。因为计划能不能实施,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可以确信并能够实施。但是很多企业,喜欢的方式是先签订目标责任书,之后再公布奖励的办法。

我希望以后不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希望可以在签目标责任书的同时,激励的政策同时和目标责任人签订,只有这样人们在接受计划目标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达成这个目标,因为达成目标可以获得明确的奖励。我们要知道,激励政策就会决定人们对这个计划的承诺程度,所以最好在编制计划的同时,把激励政策制定出来,政策一定要非常清楚全面,又要稳定和兼顾变化,这样就可以确保计划得以实现。

保证计划的有效性,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第一,管理人员对计划的态度,非常重要。所以在下达计划、确认计划的时候,不要简单和太过随意,而是要隆重和正式,正式地签订目标责任书会从形式上给管理人员一种认识,对待计划也要态度认真,要遵从。

第二,不要用原来的方法解决问题。计划为什么失效?主要是外部环境变的时候,人们还是采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沿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就会发现计划失效,因为计划的确和环境有冲突,管理者还是采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就一定会出问题。

第三,上司的支持要充分。计划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上司支持下属去实现计划,计划的实现需要资源,只有上司可以解决资源的分配问题。因此,获得上司的支持是保证计划得以实现的条件,也就是计划有效性的一个来源。

04 会写总结不会写计划的人只有过去,没有未来

在计划实施的过程当中,管理学有两个成熟的工具,一个是PDCA,一个是OGSM-T。我先告诉你做计划必须做的四个动作是什么,看看这个动作你做了没有?

·第一个动作,一定把现在和未来看清楚,对未来有一个构想和预计;

·第二个动作,你一定要想,你从哪里走、你会遇到什么变化,一定要把这个想清楚,因为想得通才能做得通;

·第三个动作,算得清,即实现目标的资源到底是什么;

·第四个动作,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这叫控得住。

我非常希望你是能做计划的人,而不是能总结的人。在这么多年陪同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经理人会做总结,但是不太会做计划。每个月开月度分析会,经理人一定会花70%-80%的时间讲上个月的事情,余下的时间讲下个月的安排。但实际上你应该花10%的时间讲上个月,90%的时间讲下个月,因为上个月已经过去了,没有意义,只有下个月对你才是意义的。但是为什么你们愿意讲上个月呢?因为上个月的事情都出来了,你就想好好讲讲,也比较容易讲。但是,会写总结不会写计划的人只有过去、没有未来。

很快很多公司要开年会了,每到年底我要参加很多公司的年会,每次开会的时候我都很郁闷,你们总是花大量的笔墨来总结今年。不管总结经验还是总结教训,都没有意义,都过去了。对过去只应该有感恩,感恩所有付出过的人。至于结果,承受就好了。用一句文绉绉的话说:所有过去皆为序曲。

你的重心应该放在下一年,如果下一年做得更好就会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所以你的年度总结应该花更多时间讨论下一年,让所有人觉得下一年是有希望的,下一年是没有问题的,下一年是绝对可以成功的。所以,你要学会做计划,而不只是做总结。

05 计划管理实施中常见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在实施计划管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要求没承诺:我们经常提要求,但是不管承诺。

·有承诺没要求:经理人拍着胸脯说,“老板这个事情交给我吧,没问题”,但是没要求,如果你的计划是这样的设计就会有问题。

·有目标没衡量:我们会设计非常多的目标但是不可衡量,像你说要当一个好人,我的学生告诉我要多读书,这是不可衡量的,不可衡量的目标是没意义的。

·有衡量没量化:很多目标没有具体化的表述,口头化情况明显,说到哪里算哪里。

·有计划没有主次: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都不排序,重要的事情必须要排第一。

·有时间没阶段:计划管理要拆成季度、月、周,看看每个季度、月、周的目标是不是都实现了。

·有计划没措施:这是我看过最多的,我发现你们讨论最多的就是环比、同比增长多少,这些都没有意义,我们所有计划最主要的是总结措施,不是总结那些数字,数字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意义。

·有总结没有分析:我们需要你做分析,就是要真正地知道所有数字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数字其实是个陷阱。如果你不知道它背后真实的原因,这个数字会误导大家。

·有过去没未来: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你们很喜欢把过去讲得太过丰厚,把未来讲得太过单薄。

·有数据没有行动:衡量标准的数据写明白了,但具体措施、行动却没有出现。

·有差异没下文:计划没完成,却没有改正、调整、顺延等下文,就会说这里跟那里有差异,说完了拉倒。

·有继续没有安排:计划应该继续,但却没有衔接的具体安排。

06 最难的挑战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今天最难的一个挑战就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以今天如此高的变化速度,我提两个建议。

第一,年初定的东西一定要在每个季度回顾一次,如果遇到市场变化是真实的情形,你就要调整,不要一根筋做到底,中间有变化我们要认。第二,鼓励那些超额完成计划,不断地突破计划边线的员工,让这些人觉得他做的是对的,这样可以让整个计划可以应对变化。

至于具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点,计划要能够包含变化。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你做 2020年计划的时候,一定要设一个应变计划,因为现在的变数的确太多。而且,在包含变化的部分,有一部分一定是对未来,或者对变化趋势去做预测。举例子,如果你是在传统行业中,我建议你的计划放一点跟互联网有关的项目,因为这个肯定是符合趋势的,不管你在今年的计划是否实现,你至少在趋势上的投放、目标和资源做了准备。

第二点,战略一定要柔性。在计划中执行是刚性的,但是在整体的安排当中,一定要记住它的柔性部分。这个柔性部分是什么?就是要有一些变化的部分,要按照计划去做,要给资源、给人。当你放这个东西进去的时候,你在战略上会有一个柔性。

第三点,要学会用政策、程序和规定这三个东西。政策是决定资源分配的安排,程序是获得资源的流程,规定是获得资源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要实施计划,首先要制定政策来分配资源,其次确定程序以保证资源得以监控,最后做出规定以保证获得资源的条件是存在的。

当你发现计划没有变化快的时候,可以先调整计划实施的规定,但是程序和政策不做改变。在此基础上依然没有解决问题的话,就调整程序,但是政策不能调整,让大家可以离开你的流程、离开你的程序去获取资源。如果规定和程序你都调了,还是没有办法让计划比变化更快,那是不是要调政策?大家记住,政策不能调。因为如果政策调了之后,整个计划管理基础就得调了,全年度的管理系统都得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调整上面说的滚动计划,就是调整目标。

最后,回到定义当中来:计划是为实现目标,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某种意义上来讲,计划管理其实是一套行动方案。我反复强调计划管理不是目标分解,它其实是行动方案,我希望你在做你的整个计划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找到你的行动方案,我也相信你会在2020年取得你所要的成效。

你所知道的smart目标管理法也许只是个山寨版?

最近各种培训各种学习班各种励志的讲座,都流行教给你一个技能,叫做smart目标管理法,说的是如何选定你的目标,选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有哪些原则。

很多人认为smart目标管理法源自管理大师德鲁克,实际上,smart是多兰(George T. Doran)在1981年11月份美国的《管理评论》杂志(Management Review )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用S.M.A.R.T方法写出愿景及管理目标》(here’s a S.M.A.R.T. way to write management’s goals and objectives),多兰是从企业管理层面来阐述smart,并对其做了详细的界定:

S,具体的,要指向一个具体的需要改进的区域为目标。(Specific – target a specific area for improvement.)
M,可测量的,有具体数量,或者至少有一个参考指标(Measurable – quantify or at least suggest an indicator of progress)
A,确定人员,明确由谁来完成这件事(Assignable – specify who will do it.)
R,可实现的,明确现实的可实现的结果,并提供可能的资源。(Realistic – state what results can realistically be achieved, given available resource.)
T,时间限制,明确获得结果的时间(Time-related – specify when the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多兰在他的文章中特别提到:

“必须要明白,我所建议的五个字母s-m-a-r-t,并非表示所有的目标管理考虑的就是这五个步骤。”(It should also be understood that the suggested acronym doesn’t mean that every objective written will have all five criteria.)

就好像多兰早就想到了会有人为了凑这五个字母来编造新的smart原则,或者把smart原则当成死教条来使用。

著名的全球培训及项目管理专家麦克莫里森写了一篇文章“Why SMART Objectives don’t work”(为什么smart目标管理不管用了?)考证smart的来龙去脉,在文中说,真正智慧的想法(smart这五个字母组合本身就是单词,表示智慧的意思)应该是不被这样的思维方式禁锢束缚。

smart山寨版1:成功心理学。

丹尼斯.韦特利在他的《成功心理学》一书中,把其中的第三项A做了修改,改成了可实现的(Achievable),表示对目标能否实现的预估,同时对第四项R从价值观层面做了重新定义,就是判断这个目标是否符合你的价值取向。所以,韦特利的5点分别是:

具体;
可衡量;
可实现;
现实;
时间限制;

这五个维度。其实我们分析这五个维度会发现,“具体”跟“可衡量可实现的”意思有重合的部分,我们可以说,“具体”到“可衡量”,“具体”到“可实现”,如果不具体,自然就没法可实现。我们再看看“可实现”跟“现实”这两个维度,当我们考虑一个目标的具体性的时候,自然也包括了现实性,如果具体不到现实,还谈得上什么具体呢?其实,韦特利的可衡量可实现和现实性,就是对“具体”这一项的具体说明而已。

所以,当把一个商业管理的理论移植到个人成长的时候,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如果仅仅未了这五个字母smart,看上去很“智慧”,其实是思想反而被禁锢,让方法流于形式主义。

smart山寨版2,目前国内多数用的是这个版本。

具体的(Specific)
衡量的(Measurable)
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
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其中的3、4、5条使用的单词与多兰的原来的版本已经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首字母组成的单词smart。

美国通用公司开始用smart方法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效率,但是后来发现效率越来越差了,究其原因,是人们过于关注结果,是smart这个方法流于了形式主义,变成了表现个人业绩结果的遮羞布。后来1993年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去日本考察的时候,就发现了通过修正其他因素来最终实现不可能目标的事情,违反smart原则。当年火车的速度通常在60英里左右,日本政府要求提速到120英里,而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当时就是先建立这个不可能的目标,然后再想办法去实现,日本终于修成了新干线,后来韦尔奇把这个思维方式叫做“子弹头火车思维”。

我们习惯于把结果拿来使用,当这些结果被冠以大师,专家所言的时候,就不会去关注其过程究竟如何。如此就会造成网上专家一片。其实培训过程中,把这个道理讲给你的人,也不见得自己就亲自考证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可能甚至连用都没用过,只不过看到书上这样写,就这样教,全然不管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学的人也是一样,只看到是大师专家写的教的,就按图索骥,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吴军最近在他的《硅谷来信》提到了我们普遍缺乏科学精神这样一个现象,也促成我去做这样一个考证。

参考书目及文献:
1、英文维基百科:SMART criteria条目

2、“Why SMART Objectives don’t work”,作者:麦克哈里森。为什么smart目标管理不灵了?

3、《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丹尼斯.韦特利著

4、万维刚《精英日课056|大目标,和任务勾选框》,逻辑思维-得到。

其他说明:本文提到的“山寨”的含义,是指跟最初的多兰版本不同的意思

作者:瑞田学习力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0def3c41a73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cross compile linux kernel on Mac OS X with crosstool-ng

    • install crosstool-ng on Mac OS X Mojave with brew
      • brew install crosstool-ng
    • make a case-sensitive volume
  • mkdir -p ~/Document/workfoler,   cd ~/Document/workfoler
  • ct-ng x86_64-centos7-linux-gnu
  • ct-ng source
  • ct-ng build
  • then will encouter an error when build gettext:
    [ALL ] /Users/andrew/Documents/learnkernel/.build/src/gettext-0.19.8.1/build-aux/missing: line 81: automake-1.15: command not found
    [ALL ] WARNING: 'automake-1.15' is missing on your system.
    [ALL ] You should only need it if you modified 'Makefile.am' or
    [ALL ] 'configure.ac' or m4 files included by 'configure.ac'.
    [ALL ] The 'automake' program is part of the GNU Automake package:
    [ALL ] <http://www.gnu.org/software/automake>
    [ALL ] It also requires GNU Autoconf, GNU m4 and Perl in order to run:
    [ALL ] <http://www.gnu.org/software/autoconf>
    [ALL ] <http://www.gnu.org/software/m4/>
    [ALL ] <http://www.perl.org/>

    replace 1.15 with 1.16.1 in all the aclocal.m4 file under gettext source folder
    ./gettext-tools/examples/aclocal.m4
    ./gettext-tools/aclocal.m4
    ./gettext-runtime/aclocal.m4
    ./gettext-runtime/libasprintf/aclocal.m4
    ./aclocal.m4
  • make a soft link for automake-1.15
    ln -s /usr/local/Cellar/automake/1.16.1_1/bin/automake /usr/local/bin/automake-1.15

 

  • cd linux kernel src folder

    export PATH=/Users/andrew/Documents/learnkernel/.build/x86_64-centos7-linux-gnu/buildtools/bin:$PATH
    export CROSS_COMPILE=x86_64-centos7-linux-gnu-
    export ARCH=x86
  • then make
  • if encounter below error
    In file included from include/linux/compiler.h:54:0,
    from include/uapi/linux/stddef.h:1,
    from include/linux/stddef.h:4,
    from /Users/andrew/Documents/linux/linux-3.9.4/include/uapi/linux/posix_types.h:4,
    from include/uapi/linux/types.h:13,
    from include/linux/types.h:5,
    from include/linux/page-flags.h:8,
    from kernel/bounds.c:9:
    include/linux/compiler-gcc.h:103:30: fatal error: linux/compiler-gcc6.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clude gcc_header(__GNUC__)
    workaround:
    cp compiler-gcc4.h compiler-gcc6.h
  • if encounter such error “sed: illegal option — r”,</
    $ brew uninstall gnu-sed
    $ brew install gnu-sed --with-default-names
    $ echo $PATH | grep -q '/usr/local/bin'; [ $? -ne 0 ] && export PATH=/usr/local/bin:$PATH
    $ echo a | sed 's_A_X_i'
    li>
  • eee

从命名看中医和西医的争论

网络上中医和西医的争执很多,方舟子是坚定的中医批评者,现实生活中去中医院看病,也会采用西医的检查手段,有时候开的药也是西药。我不是医疗工作者,作为一个要去医药看病的普通人,我想聊聊中医和西医的命名和我的一些观点。

中医的英文名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西医的直译是modern Western medicine, 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这两个维度的对立可以看出拿中医和西医的对比是很不公平的,传统医学弱于现代医学,中国医学一定弱于西方医学(世界医学),当年起中医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鸿鹄之志。

我个人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医学(modern Chinese medicine)的空缺 ,在整个医疗体系里,很难看到中国在医疗上的贡献。屠呦呦作为药学家,她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来自于美国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的调查研究,这是对中国医疗体系的莫大讽刺。像屠呦呦这样的医药科学工作者在中国还有很多,可惜在自己的岗位上得不到自己同胞的肯定,这个才是中国医疗发展最大的悲哀。

讨论中医和西药的谁好谁坏是没有意义的,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医药。

 

35岁的程序员干什么

媒体上经常看到某某公司清理35岁以上程序员的新闻,也有很多招聘广告上要求年龄35岁一下。

似乎程序员这个职业过了35岁就不值钱了,经过最近遇到的一些事情,发现也不是这样。

有一创业的朋友想招聘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工智能平台工程师,构建高可用的商用平台,苦于无法招聘到这样的人才。

现在找一个懂人工智能,又懂平台化的人才太少了。35岁以上的程序员是经验丰富,可以在各个公司独当一面,让各种idea落地的时候,属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期。

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今年google和特斯拉的无人驾驶部门对于人才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百度也宣布了自己all in AI的战略,并且开放了apollo无人驾驶软件平台。国内外的创业公司和汽车制造企业也紧随其后,纷纷踏入无人驾驶的行业。

那么,无人驾驶在现实中落地还有多远呢。从网上的文章看,技术方面的积累已经出现质的改变,人工智能,超级GPU, 光学雷达这些技术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无人驾驶的曙光。

不过,也许我们还需要再等一等,虽然Google和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技术无限接近L4自动驾驶标准,可是GPU的能耗, 光学雷达的成本和恶劣天气的稳定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大量的异常测试案例,可能都会让无人驾驶落地变得异常缓慢。Google宣布不给无人驾驶落地设定时间线,体现它们对于”Safe driver”理念的执着,Google正在通过海量的测试来改善它们的算法和硬件平台。

同时立法也需要更进,互联网公司普遍对质量管控不是很严,微信不能看到照片,淘宝不能支付通常不会引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可是无人驾驶软件如果出现一个小bug, 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

有国外的专家估计20年内无人驾驶可以在美国落地,那么中国这么复杂的路况什么时候可以落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北京比上海更适合互联网创业

上海的主要产业是国企和央企,大概占50%的样子,其余的大部分是外资企业,上海的产业还是比较依赖与汽车,船舶等高端制造业,辅以金融、商业、航运、物流等其他产业的支持。

上海是一个高效和保守的城市,上海人安心过好自家的小日子,从过去到现在这个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上海的基因之中,很多在上海的投资人和创业人都会抱怨,周末上海基本没有太多互联网的行业聚会,大家都热衷于和家人一起度过周末的时光。

北京是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政策和信息中心,大量的投资者聚集北京,而且北京的文化更加包容,天南海北的人一同聚集北京,激荡出各种思想的火花。

虽然其他产业在上海创业都能享受到政府高效办事的便利,但是互联网是个例外,各种互联网政策的审批上海还是非常保守的,往往北京和深圳却能走在前列。

 

张维迎:自由是一种责任 (转)

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2099880822/304301

本文为7月1日上午,张维迎教授在2017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毕业!

“北大人”是一种光环,也是意味着责任,特别是对我们这个苦难深重、饱受蹂躏的民族的责任。

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古代中国有过辉煌的发明创造,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过去500年,中国在发明创造方面乏善可陈。让我用数字说明这一点。

根据英国科学博物馆的学者Jack Challoner的统计,从旧石器时代(250万年前)到公元2008年之间产生了1001项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其中中国有30项,占3%。这30项全部出现在1500年之前,占1500年前全球163项重大发明的18.4%,其中最后一项是1498年发明的牙刷,这也是明代唯一的一项重大发明。在1500年之后500多年全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

经济增长源自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社会只有农业、冶金、陶瓷、手工艺等几个行业,其中农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现在我们有多少个行业?按照国际多层分类标准,仅出口产品,两位数编码的行业有97个,4位数编码的行业有1222个,6位数编码的行业有5053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新的行业全是过去300年里创造的,每一件新产品都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在这些众多的新产业和新产品中,没有一个新行业或重要产品是中国人发明的!

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是1880年代中期由德国人卡尔·本茨、戴姆勒和迈巴赫等人创造的,之后经历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仅从1900到1981年间,就有600多项重要创新(Albernathy, Clark and kantrow (1984))。中国现在是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如果你写一部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史,榜上有名有姓的发明家数以千计,里边有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比利时人,瑞典人、瑞士人、日本人,但不会有中国人!

即使像冶金、陶瓷、纺织等这些在17世纪之前中国曾经领先的传统行业,过去三百年里的重大发明创造,没有一项是我们中国人做出的。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公元1500年之前和1500年之后的不同。1500年之前,全球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各区域之间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一项新技术在一个地方出现,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人类整体的贡献非常有限。比如说,东汉的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了造纸,但中国的造纸技术到公元751年后才传到伊斯兰世界,又过了三四百年才传到西欧。我上小学的时候,练字还得用“土盘”,用不起纸。

但1500年之后,全球开始一体化,不仅技术发明的速度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变得更快,一项新技术一旦在一个地方出现,很快就会被其他地方引进,对人类整体的进步发生重大影响。比如,德国人于1886年发明了汽车,15年之后,法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又过了15年,美国取代法国成为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到1930年,美国汽车普及率已达到60%。

因此,1500年之后,创新才真正有了国家间的可比性,谁优谁劣一目了然!中国在过去500年没有做出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发明创造,意味着我们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几乎为零!比我们的祖先差远了!

我还要强调一下人口规模问题,国家规模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简单比较谁的发明创造多,容易产生误导。

理论上讲,给定其他条件,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越大,创新越多,技术进步越快。并且,创新之比与人口之比是指数关系,不是简单的等比例关系。原因有二:第一,知识在生产上具有重要规模经济和外溢效应;第二,知识在使用方面不具有排他性。

10多年前,美国物理学家Geoffrey West等人发现,在城市生活中,人类的发明创造与人口的关系遵循正5/4指数缩放规则: 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是另一个城市的10倍,那么,发明创造总量是后者的10的四分之五次方,即17.8倍。

以此来看,中国对世界发明创新的贡献与中国的人口规模太不成比例。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国的20倍,瑞士的165倍。按照知识创造的指数缩放法则,中国的发明创造应该是美国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国的42.3倍,瑞士的591倍。

但实际情况是,近代500年里,中国在发明创新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不要说与美国、英国比,我们甚至连瑞士的一个零头也达不到。瑞士人发明了手术钳,电子助听器,安全带,整形技术,液晶显示器,等等。中国人民银行印刷人民币使用的防伪油墨是瑞士的技术,中国生产的面粉有60%-70%是由瑞士布勒公司的机器加工的。

问题出在哪里?难道是中国人基因有问题吗?显然不是!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古代中国的辉煌。

问题显然出在我们的体制和制度。创造力依赖于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中国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限制人的自由,扼杀人的创造性,扼杀企业家精神。中国人最具创造力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和宋代,这不是偶然的。这两个时代也是中国人最自由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西方不亮,东方昏暗。公元1500年之后,西方一些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逐步走向自由和法治,我们却原地踏步,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我必须强调,自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心灵不自由的时候,行动不可能自由;当言论不自由的时候,思想不可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创造。让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今天,饭前便后洗手已成习惯。但是,1847年,匈牙利内科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提出医生和护士在接触产妇前需要洗手的时候,他冒犯了同行,并因此丢掉了工作,在一个精神病院死去,终年47岁。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的观点基于他对产褥热的观察,当时他所在的医院有两个产房,一个服务于富人,由专业医生和护士精心照料,这些医生不断在接生和解剖尸体之间转换工作;另一个服务于穷人,由接生婆负责。他发现,富人得产褥热的比例是穷人的三倍。他认为,原因是医生不洗手。但他的看法与当时流行的医学理论相矛盾,他也不能对自己的发现给出科学证明。

人类的卫生习惯是怎么改变的?这与印刷机的发明有关。

1440年代,德国企业家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印刷机使得书籍和阅读普及开来,许多人突然发现,他们原来是“远视眼”,由此对眼镜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在印刷机发明一百年后,欧洲出现了数千家眼镜制造商,并由此掀起一场光学技术的革命。

1590年,荷兰眼镜制造商JANSSEN父子把几个镜片累在一起放一个圆筒里,发现透过玻璃所观察的物件被放大,由此发明了显微镜。英国科学家Robert Hook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引起了科学和医学一场革命。

但最初的显微镜分辨率并不高,直到1870年代,德国镜片制造商Carl Zeiss生产出了新的显微镜,它是基于精确的数学公式构造的。正是借助这种显微镜,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等人发现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细菌,证明当年匈牙利医生塞麦尔维斯的观点是正确的,由此创立了微生物理论和细菌学。正是微生物学和细菌学的创立,逐步改变人类的卫生习惯,并由此导致人类预期寿命的大幅度延长。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古腾堡的印刷机被禁止使用,或者只被允许印刷教会和行政当局审查过的读物,那么,阅读就不会普及开来,对眼镜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显微镜和望远镜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微生物学就不会创立,我们不可能喝上消毒牛奶,人类的预期寿命也不会从30多岁增加到70多岁,更不要幻想探索宇宙空间了。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是建立在西方世界过去300年发明创造所积累的技术的基础上,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每一项重要技术和产品,都是别人发明的,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我们只是套利者,不是创新者,我们只是在别人建造的大厦上搭建了一个小阁楼,我们没有狂妄自大的理由!

牛顿花了30年的时间发现了万有引力,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明白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我宣称自己用三个月的时间走过了牛顿30年的道路,你们一定觉得可笑。如果我再反过来嘲笑牛顿,那只能说明我太无知!

我们常说中国用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我们需要问一问:中国何以做到这一点?简单地说,就是大量使用化肥。中国人食物中大约一半的氮来自无机化肥。如果不使用化肥,一半的中国人会饿死。

氮肥的生产技术是那来的呢?是100多年前,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和BASF公司的工程师卡尔·博什发明的,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后,中国与美国做的第一单生意,就是订购13套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合成氨尿素生产设备,其中8套来自美国的 KELLOGG公司。

再过五十年、一百年重写世界发明创新史,中国能否改变过去500年史上的空白?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能否持续提升中国人享有的自由。因为,只有自由,才能使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中国变成一个创新型国家。

因此,推动和捍卫自由,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的责任,更是每个北大人的使命!不捍卫自由,就配不上“北大人”的称号!

谢谢!